年9月20日凌晨3点,急促的手机铃声将东平县斑鸠店镇荫柳棵村卫生室医生张家玉吵醒,“家玉、家玉,你三奶奶心口疼得受不了,你赶快来看一下。”放下手机,张家玉立马背起“医院”诊疗包赶到患者家中,经过初步诊断,他怀疑是急性心肌梗死,立即使用诊疗包为患者进行了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现场验证判断无误后,拨打将患医院胸痛中心治疗,经过精心救治,患者转危为安。
这一幕是东平县在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建设过程中的工作成果之一,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自年被确定为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以来,东平县以改革试点为动力,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先后12次出台相关文件,整合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实施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推动了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加快建立健县乡村之间的远程诊疗咨询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常见病不出乡、小病不出村”。
精心擘画,医共体建设走上“正规化”
为确保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规范运行,东平县医院、医院、医院分别制定了医共体章程,设立了医共体建设办公室,明确了人员和科室职责。制定了医共体人员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和专家下沉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医院与各成员单位分别签署了协议,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共建共享责任。通过全面整合人、财、物等医疗卫生资源,建章立制、明晰权责清单,为医共体规范运行和管理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保障。
共享协同,医共体实现就医“零距离”
东平县积极探索实施“县管乡用”“乡管村用”人才培养使用模式和优质医疗资源共用共享机制,全面开展县乡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双派送”。通过安排县级专家到乡镇卫生院长期驻点、选派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担任业务院长、组织业务培训等医疗人才下沉,医院大型设备共用、检验检查结果区域互认及远程诊疗等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双下沉”和“双提升”。实现了龙头昂起来、龙身强起来、龙尾摆起来,县乡村三级联动。自今年6医院医院业务骨干担任接山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以来,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更加方便了群众就医。此外,还借助实施“医院”项目,为村卫生室配发了“全科医生助诊包”,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背到了老百姓家中,让“赤脚医生”穿上科技的铁鞋,解决了服务群众健康的“最后一米”。斑鸠店镇两名村医借助助诊包深夜成功诊治两名突发心梗患者的事例被新华网、齐鲁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上下联动,医共体开启服务“新模式”
医院作为县域龙头,着力打造的胸痛、卒中、创伤、癌症、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六大中心建设,其中癌症中心通过省级认证,胸痛中心是全市唯一一家经过国家考核认证的单位,为医共体内上下转诊患者打造了“30分钟服务圈”。同时,启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医共体内所有成员单位均作为胸痛救治单元,推进提升全县胸痛救治能力。年8月,在国家胸痛中心总部发布的全国家胸痛中心上半年质控评比中,东平县代表泰安市在全国排名第26位。此外,医院医共体开通“转诊直通车”,为转诊患者提供贴心服务;医院医共体作为全县医共体建设的试验田、前沿区,运行平稳,成效显著。
帮扶带动,医共体形成最强“战斗力”
医院、医院、医院作为三家医共体医院,均已医院评审,医院医院评审。医院纳入全国医院强,医院脑病科、骨伤科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4家乡镇卫生院被国家命名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7家乡镇卫生院成功创建一级甲等卫生院,2家卫生院通过国家级“优质服务基层行”评审;处村卫生室中达到省级示范化村卫生室标准的15处、市级80处、县级处,市级中医特色村卫生室22家、县级83家。自‘医共体’成立以来,在乡镇卫生院就诊和住院治疗的患者与往年比,有了大幅的提升,留在基层就医的患者比例也增加了。这是东平因地制宜地升级改造现有信息系统,建设县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依托共享接口和协同服务对接各类业务系统,完善一体化数据管理服务,推进医共体内外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医疗卫生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
共建共享,医共体全面推进“信息化”
东平县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下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和质量,降低系统建设的风险,建立专业化、集约式、智慧化的数字医共体,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更专业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通过统筹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医共体资源调配、业务经营、质量评价、财务分析、效率监测等数字化管理,提升基于大数据的服务运营能力,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打造数字化、智能型的医共体。依托远程数据会诊系统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院互联互通,群众在基层就医院的医疗服务,实现了全县一张网,上下一条线。远程数据会诊系统开通以来,东平县共实施远程诊断次。
众志成城,医共体创造抗疫“新奇迹”
在全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三家医共体牵头单位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分别派驻专业人员盯靠在各成员单位。沙河站中心卫生院作为医院医共体成员单位,立即停止所以业务,改造成全县医院。在院区隔离病房改造、应急处置演练、确诊患者救治、院区感染控制等方面均得到了其医共体牵头单位医院的全力支持帮扶,创造了六天建成东平“小汤山”、七天成就全市首战首捷(发现全市首例确诊患者,该患者同时是全市首例治愈出院患者)、名密接者和医务人员“零感染”的辉煌成绩,为东平县被确定为全市首个低风险区作出巨大贡献。该院先后获泰安市“抗疫先锋集体”、泰安市“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先进集体”称号,成立的医院沙河站院区临时党支部获“山东省‘抗疫榜样’”称号。
来源:东平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