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版水泊梁山,聚兵二十万,最终被意

北京看湿疹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

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年),协助官军剿灭方腊起义军后的宋江,在山东再次举起了义旗,但是这次小规模的起义,很快就被名将折可存镇压,宋江等人也惨遭杀害。明朝人施耐庵在此基础上,结合历代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完成了《水浒传》的创作,使宋江、林冲等人逼上梁山、揭竿起义的故事广为流传。

书中描写的将,聚集在八百里水泊梁山,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然而真实情况是,水泊梁山并非是宋江等人长期占据的根据地,在短短几年的起义过程中,义军横行河北、京东、淮南,似乎是流动作战为主,当时史料称宋江为“淮南盗”,也证明他们没有以梁山泊为“大本营”。梁山泊也许只是其进行水战训练的场所,大本营还是以州县为主。

《水浒传》剧照▲

就在宋江等人的起义被镇压后,不到五年的光景,繁华而富庶的汴京便遭到金人铁骑的蹂躏。曾经的胜利者沦为阶下囚。赵宋皇室的唯一希望:康王赵构,则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向南方,做起偏安一隅的小皇帝。

然而,就在赵构偏安临安,立足未稳之时,在湖南的八百里洞庭湖上,再次掀起了一场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农民起义。在金兵南下,北国尽失的情况下,这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又将何去何从?而惊惧不已的高宗赵构又将如何应对他继位以来的第一场造反运动?

洞庭湖与岳阳楼▲

北宋钦宗靖康二年(年)春,金人的铁骑再次跨过黄河,成功登上了北宋最高权力中心汴京的城楼。而在湖南,鼎州武陵县(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唐封乡水连村天子冈,有一个叫钟相的人,虽然他恨透了平时鱼肉乡里的官府,但是出于义愤,他还是招募了三百民兵,由长子钟子昂率领,随同地方民兵,一起奔赴河南勤王。至少在这个时候看来,钟相的初衷还是为了大宋的天子。

民兵行进到河南邓州南道(今河南省邓州市),被主管部门告知两位皇帝已经被金人掳走,所有勤王军队一律开往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共同拥戴康王赵构即皇帝位。随着赵构的即位,各路勤王的民兵,被命令尽数解散,遣返原籍,继续维持原业。

赵构▲

钟子昂带着垂头丧气的三百人,从应天府回到鼎州武陵县。一路上,钟子昂发现随着赵宋皇帝的南逃,被金军冲散的溃兵,和趁火打劫的流寇横行天下。忙着躲避金人追捕的宋朝政府无暇,更没有能力来管理地方上的治安。所以回到家乡后,钟子昂并没有遵照政府的指示解散这支民兵队伍,而是多置器甲,结寨自保,抗击南下的金兵、溃军与流寇。偶尔还会与地方政府合作,收复被流寇占据的州县。

建炎三年(年)冬,原宋朝东平府兵马钤辖孔彦舟,在与金军的交战中率众叛逃,带领十万叛军,从湖北的随州一路南下,侵犯荆南。时任湖北路安抚使唐悫(què)见贼兵势大,一路向南逃窜,未做任何抵抗,任由贼兵肆虐荆南。而钟相等人只好继续扩大队伍,结寨自保,抵御贼兵。

但孔彦舟一伙,占据盘踞洞庭湖沿岸诸州,为害一方,钟相等人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的挤压,地方政府也对这伙贼兵视若无睹,没有任何的平叛措施。

饱受贼兵侵扰的钟相,不得已在建炎四年(年)二月,揭竿而起,建号大楚,自称楚王,建元天载(一作天战),控制了洞庭湖周边诸州十九县,在洞庭湖中建立了水寨。利用秘密宗教作为组织民众的工具,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起义口号,这对贫苦民众是富有吸引力的,四方农民络绎前来投拜入法。

宋朝的统治者,向来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势力逐渐扩大的钟相引起了南宋政府的注意。在当时,啸聚山林湖泊的并非只是钟相一家,在“群盗”并起的形势下,南宋政府推行了以盗制盗的方针,即任命一些兵强马壮的流寇集团首领为镇抚使或捉杀使,让他们去消灭其他流寇集团和农民武装。

就在钟相揭竿而起的同月,盘踞在洞庭湖的贼兵孔彦舟被宋朝任命为荆湖南北路捉杀使,由他去对付钟相。孔彦舟在鼎州,暗派间谍混入钟相队伍为内应,大败钟相。钟相和他的妻子尹氏、儿子钟子昂、钟全、钟绪以及许多部属,被孔彦舟俘获后移交官府,尽数杀害。仅剩幼子钟子义侥幸脱逃。

也不知道为啥,钟相让我想到了晁大哥▲

但是,起义军并没有因为钟相的死而就地解散,钟相之下还有部将八十余人,以杨幺为领袖,接过钟相的旗帜,继续进行起义。杨幺原名杨太,当地称兄弟中幼小者为“幺”,故称其为杨幺。杨幺自称“大圣天王”,立钟相之幼子钟子义为太子。

钟相之死彻底将起义军逼到了南宋政府的对立面,此前的义军或许还是出于自保,但是自钟相死后,义军的主要打击对象在金兵与流寇以外,也包括了宋军。在杨幺的带领下,义军的人数达到了二十万之众。以洞庭湖为根据地,在湖里建立了面陆背水的大小水寨数十个,进可陆耕,退可水战,形成了陆耕水战的战略方针。

山东水浒影视城水寨▲

为提高水战能力,起义军让俘获的工匠高宣打造二十四车至三四十车的车船。这种车船形制雄伟,分二或三层,大者长三十六丈,高七丈余,可载千余人,以人踏车,以轮击水,进退灵便,行驶疾速,左右前后各设长达十余丈的“拍竿”,用来发巨石击碎敌船。船上的船员配备一种当地叫作“木老鸦”的长兵器,长约二、三丈,普通的短兵器根本无法近身。如此,车船与等战船配合,使起义军掌握了水战的主动权。

《水浒传》剧照▲

时人有云:“方今之大患有三:金虏、伪齐、杨幺。然金虏、伪齐皆在他境,而杨幺正在腹内,不可不深虑之,若久不平灭,必滋蔓难图。”这种论调正符合当时南宋最高统治者“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

于是,南宋朝廷命湖南安抚使折彦质督潭、鼎、鄂、荆南兵进讨杨幺;六月,又以王燮为荆南府、潭、鼎、岳、鄂等州制置使,率军并力讨捕。义军出没于弥漫的洞庭湖水之中,难以进讨。王燮建议朝廷以招安为主,征讨为辅。但是赵构坚持要清剿义军。

其实这个时候赵构的心理活动很有意思;他刚被金人从临安一路追杀到宁波,又从宁波乘船出海避难,在海上飘荡了几个月,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回到临安,湖南又冒出来个钟相杨幺的起义军,赵构心想:我打不过金人,我还打不过你们这群草台班子。

官军就带着赵构的期许,直扑洞庭湖。一日之间,官军死伤万人,宋军水师主力,尽数被义军歼灭。讨伐以失败告终。

《水浒传》剧照▲

就在官军与义军交战之时,在北方的宋金战场,宋军连连失利,绍兴三年(年),正月,金兵破金州(今陕西安康汉滨区)。二月,攻克陕西的饶风关(今陕西石泉西北),九月,伪齐兵陷湖北的邓州、随州、襄阳。陕西、湖北相继告急。

知枢密院事张浚提议,对杨幺起义军实行招安政策,以便腾出手来全力对付金军和伪齐,宋高宗迫于金兵的压力,停止了对义军的征讨。转而进行安抚,与义军进行谈判,撤走了与义军一直存在矛盾的镇抚使兼知鼎州程昌寓。

然而,张浚的招安政策刚开始实行,便遭到了弹劾而下台。恰在此时,一封关于义军勾结伪齐夹击南宋的情报,出现在宋高宗的桌案上,于是,清剿政策取代了招安政策。折彦质和王燮再次受命,征讨义军。但由于北方战事吃紧,官军兵力有限,征伐并未撼动义军的根基。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彻底终结了起义军的命运!

绍兴四年(年),岳飞率军收复了邓州、随州、唐州和襄阳,北方抗金的战局出现了大的转机。绍兴五年(年),南宋朝廷调岳飞为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接替折彦质和王燮再次对义军进行清剿。

岳飞的军事主张一向是以抗金为主,认为杨幺的起义军多是“无知村民”,受了官吏的压迫而不得已反抗,所以还是主张以招安为主。而在义军内部,杨幺的态度一直很坚决,要和南宋政府对抗到底,而义军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周伦,则认为只要南宋政府能够保证起义群众的人身安全,为了抗金大局,起义军可以放弃武装抵抗南宋的行动。并且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将这一想法告知南宋政府。

岳飞▲

周伦的想法与岳飞不谋而合,此前的多次招安,官军态度强硬,且要求义军无条件投降,缺乏最基本的诚意。而这次情况则不同,在得到周伦的书面消息后,朝廷特开出招安条件;黄诚、杨幺、周伦等首领,前罪不论,一切赦免,可到张浚、刘光世处参军;义军内部人员,愿意参军者可以就近报名参军;愿回归乡里的,朝廷赐予土地,以作耕种,五年内免役。而且根据岳飞的奏请,黄诚、杨幺、周伦等人若率众出首,拟定为湖南、湖北境内的知州或知府。

朝廷开出的条件看起来还不错,连招安后的再就业问题,也一并给解决了。可是在义军的内部,态度并非完全一致。朝廷的招安皇榜送到义军水寨时,大多数义军将领都来看榜,并有接受招安之意。唯独杨幺不肯看榜,拒绝接受招安,所以也就导致招安政策在义军内部无法一致通过。但是义军的人心显然已经被这道皇榜打破了。

《水浒传》剧照▲

岳飞到达当地后,见杨幺不肯接受招安,且义军的大部队也并无外出接受招安的动静,只得率领大军准备进攻水寨。这时,在义军内部有三千将士合同寨中老小万余人,外出接受招安。岳飞随即挑选精壮者充实军伍,老弱者悉数放归乡里。在这批人的带动下,起义军内不断有人外出接受招安。

但是义军的首领杨幺始终坚持不接受招安,钟相父子的惨死,让他记忆犹新,对南宋政府的仇恨最为刻骨。这样一来,杨幺就变成了大多数起义军打算接受招安的最大阻力。

《水浒传》剧照▲

岳飞见杨幺招安不成,则先派人暗中打开西洞庭湖的堰闸,降低水位;而后命官军编制巨筏,堵塞主要港汊河道;再将大量青草束投入湖中,以阻挠车船的正常行驶。

这年六月,岳飞向杨幺大营发起总攻。杨幺以车船迎战,舟轮被腐草羁绊,行进不便,欲退入港汊,又为巨筏所阻,最终被部下杀害,所部义军中约有五六万人被编入岳家军。至此,杨幺起义军全部接受了岳飞的招安。

钟相杨幺起义坚持七年之久,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当然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与进步性。但作为处于宋金之间的农民政权,长期并存并无可能,既不利于抗金大局,也不利于南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在当时看来,几乎很难实现。

反倒是后来岳飞的招安,使荆湖地区重归安宁,在大力推广农业后,经过历代的繁衍,到了明朝,已经成为“苏湖熟,天下足”的产粮区。

陈寅恪有诗云“妖乱豫幺同有罪”(豫即伪齐刘豫,幺即指钟相杨幺),也许正是从这种历史大格局而言的。

参考资料:《三朝北盟会编》、《杨幺事迹》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言史社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72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