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建国春江花月夜背后的故事王若虚坐化泰

治疗头部白癜风的有效偏方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4658918.html

王若虚在河北正定张柔和史天泽幕府觅食十年,到年已经是70岁的衰年老人。此年夏天阴历4月,他早年的学生刘祁因事到东平,行前曾对王若虚的儿子王恕谈起自己的行程,王若虚听后感慨自己一直想一游泰山但没能成行,愤愤中把此作为人生憾事。

刘祁到达东平向行台万户严忠济说起此事,严忠济和手下将官均以王若虚想着前来泰山游览为荣。为了避免王若虚过于劳累,东平行台专门派出车马,远赴里外的正定接来王若虚、王恕父子前来游览。

在那个荷叶初绽的夏天,东平行台将官幕僚轮番宴请王若虚喝酒赋诗,酒美人豪,畅饮达旦,在鸟语花香的东平湖畔,一首首好诗写在文人的纸上和歌姬的薄衫粉袖间,一曲曲琴声笛音飘在衙门酒楼。十几天后,王若虚在青年诗人幕府从事刘诩陪伴下,他们一行近十人出须城乘车赶往百里之外的巍峨泰山。

王若虚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身体明显还十分硬朗,有些年轻书生还跟不上他比较轻快的步子。他们由泰山中路登山,经过回马岭,已经出汗的掀起衣服匆忙赶路,有时还不忘抬头欣赏两边的山峰树色。时走时行,行程近半,他们边说边笑来到黄岘峰招兵岭的萃美亭,大家坐在一块巨石上休息。王若虚对随游者说:“生活在乱世,不想晚年能到神仙景致的泰山一游,即便是在此山离世,也算是一生的造化了。”说完,王若虚让刘诩先回山下做些安排,又让儿子王恕再去前面探探山路,自己则坐在大石上稍事休息。

过了一会,大家想着继续赶路,谁知一叫王若虚,他却一点反应也没有。大家上前仔细一看,才发现虽然王若虚体温尚在,但他已经仙游辞世一会了。惊诧之余,众人赶紧七手八脚把王若虚抬到泰山脚下的岱岳观,第二天知道消息的严忠济专门派行台幕属张澄一直跟随马车把王若虚的棺木送回到河北正定安葬,并送上大批丧葬费,以示对王若虚去世地哀吊及家属地慰问。了却心愿死,这是王若虚幸或憾,无人能断言。

编辑搜图

对于王若虚在泰山的去世,东平行台文士和远近友人隆重追怀纪念。中书省的丞相之一耶律铸虽然才23岁,当他得知王若虚去世的消息,悲痛地写下《吊王丈从之终于泰山》一诗:

月摇沧海鱼龙泣,风荡荒烟草木号。

自是清名埋不得,巍巍千古泰山高。

耶律铸在诗中说,王若虚的泰山去世,山河失色,万物哭泣。但是,一个人的清名不会随着肉体腐朽,你的名字事迹会和巍巍泰山一样屹立世间、千古永存。王若虚的弟子门人也写诗念师,回想过往,如曹之谦写有《吊王内翰从之》一诗,金全写有《吊王若虚》一诗,他们把王若虚赞为当代庾信、刘桢,说他才名滚滚、不羡封侯,堪称德艺俱佳,对王若虚的品德文采极尽美言,可见王若虚在其时文坛的扛鼎分量。

王若虚去世后半年,亦师亦友的元好问前来真定专程祭拜王若虚之墓,且应其子王恕所请悲痛写下王若虚墓表。

后来,“东平学派”文士把王若虚泰山坐化之处称为蜕仙岩,慢慢就成了巍峨泰山的一处神异景点。元好问后来登泰山,曾经专门到蜕仙岩观瞻;又过十余年,蜕仙岩还是东平府学师生的心中圣地,蒙元“东平三王”之一的文士王旭写下《登泰山歌》《蜕仙岩》两诗纪念这位未曾谋面的仰慕泰斗:“玉堂遗老滹南翁,平生景慕恨莫从。”“嗟予有志未能遂,拂袖空留长啸声。”王旭以不曾跟随王若虚学习悟道为终身遗憾,以不能施展自己的为国为民之志而心痛。巍巍泰山,不仅仅是亿万巨石垒成,更是千万文化人的精气神蕴积,才造就了她的神奇地貌与厚重文化,使她成为中华的圣山与国山,成华夏敬仰的五岳独尊第一山。

编辑搜图

与人友善者人友之,王若虚生前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在他去世后,那些逐渐成长起来的晚生们开始反哺恩师。在元好问、刘祁、郝经等人的推动下,王若虚的学问存文为后人传抄珍视。曹州东明即今山东省东明县文士王鹗小王若虚16岁,他在年考中状元后任金朝翰林应奉,是时任翰林国史馆长官王若虚的下属。虽然相差十几岁,但王若虚对34岁的王鹗很是器重与培养,因此两人成为忘年之交。王若虚去世之时,王鹗在汉侯张柔顺天府的庙学任首席教职,因为离得较近,他曾留意收集王若虚散落师友间的存世文稿。

年,经尚为藩王的忽必烈医官许国祯推荐,王鹗成为忽必烈的幕属和讲师,融入金莲幕府成为核心成员。王若虚的儿子王恕到燕京即今北京看望王鹗,王鹗就把自己收集到的王若虚诗文转交给了王恕,嘱咐他一定要好好保存力争刻板印刷流传后世,让人们知道其父的学问与高德。

到年,藁城县令董文炳作为王若虚的崇拜者之一,他和藁城县丞赵寿卿一起出资奔走,多方整理募集刻工刊刻王若虚的存世诗文四十五卷,把它命名为《滹南遗老集》,教授王府子弟的王鹗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文集之序,算是完成了一个后学对前贤的怀念与尊敬。古之名士对师长很少挖坑使绊子以此凸显自己的才能,他们比后人宏阔质美的不仅仅是纸上学问,更有互敬互爱的胸襟气度,王鹗反哺王若虚之事,当是一个文坛警世的实例。

编辑搜图

王若虚作为金末著名文士,一直是蒙元文士的榜样和家乡藁城县的骄傲。到年,任翰林学士的大儒吴澄应御史中丞董士选堂弟国子助教董士廉之邀,慨然为藁城县的王若虚纪念祠堂撰写了《滹南王先生祠记》一文,此时离元朝灭亡还只有40多年,蒙元百年,王若虚其人被推崇始终,可见他的影响几乎贯穿了整个元朝。学人要以学问道德立身于天地间,蝇营狗苟为鼠辈理想,千古的文骨正气,可以轻视乎?

吴澄在《滹南王先生祠记》文未说:“金亡后,十年,遊泰山,及山之半,坐大石,凝然而逝。”凝然二字,用到王若虚这位70岁学人的身上,是多么不饰辞藻与虚情,多么概括和铿锵地点赞了其人有爱有痛的离乱人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若虚一生向道,故能得其成。后来者,看看万石垒成的泰山,想想泰山坐化的王若虚吧。路在远方,更在脚下,一步一挣扎,时间会说话

编辑搜图

(本文作者,颜建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数家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22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