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半月谈东平境内的东平湖是京杭运河复航工程的重要枢纽,东平港占据着京杭运河通航段最北端起点港的重要位置。年8月末,京杭运河泰安段航道工程这条黄金水道初步具备通航能力。去年11月,东平港老湖作业区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首艘货船在此启航。自此,我市水路运输通道被成功打通,来自泰安和鲁西南、鲁西北以及河北等地区的大宗货物可经这条黄金水道南下,开启通长江、达东海的通江达海航程。历史见证东平因运河而兴悠悠运河荡漾起时空的碧波,运河之畔,因水而生的东平古城闪耀着历史的荣光。“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记录了东平湖的繁华。“高城回首一长嗟,声势浩浩如欲沸。”元好问的诗句中寥寥数笔描绘出东平城建筑巍峨、经济繁荣、人声鼎沸的景象。京杭大运河、东平湖、州城……一一定格下东平的历史坐标。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全长公里,扬波逐流余载。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大运河的挖掘并非一朝一夕。从秦时起,历代王朝基于政治、军事、经济的考虑,开始不断开挖大运河,至隋炀帝时,经过3次大规模的修整和开凿,一条水运走廊方才成型。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是历代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城市繁荣兴盛的大动脉。泰安东平地区也曾在运河的滋养之下,散发出“日间帆樯如林,夜来桅杆似火”的耀眼光芒。京杭大运河东平段开凿于元代,南从新湖乡小河涯村入境,北到戴庙乡十里堡村出境,总长约40公里。《东平县志》记载了京杭大运河东平段“黄金时期”的繁荣景象:“在昔运河畅通,漕运兴旺之时,帆樯林立,商船汇集,岁运漕米四佰万石。”“京杭大运河被视为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一大奇迹,在东平段,更是建造了有‘运河之心’之称的戴村坝。同时,大运河形成了独特的漕运文化和商业文化,成就了一个个历史‘坐标’。”东平县社科联主席张业民说。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兴盛多年的大运河漕运终因河道年久失修加之黄河改道,于年停运。借水行舟奏响运河新乐章“年大运河申遗时,我们对大运河现状进行了徒步调查走访,以掌握运河的实际情况。”东平县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杨浩说,面对淤塞的河道,他们始终相信这样一个历史奇迹不会被遗忘。新世纪里,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港航复兴带来契机,同时拉开了我市新港航建设的帷幕。作为《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确定的“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高等级航道规划中唯一纵向高等级航道,同时也是山东省内河航道总体规划“一干多支”格局的核心,京杭大运河的意义凸显出来。老湖作业区物品吊装作业调试。最泰安全媒体记者陈阳摄在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建设中,国家确定南四湖至东平湖段以输水与航运结合为原则,按Ⅲ级航道、Ⅱ级船闸标准进行建设。我市抢抓机遇,编制《泰安港总体规划》,借水行舟,全力奏响京杭运河东平段的时代乐章。“港口建设汇聚了各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