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如今仅余

东平湖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如今仅余多平方公里水面东平湖:水接遥天六百里见过这样一片水泊么:“山排巨浪,水接遥天……”这是《尚书》中的“大野泽”、《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它西近京杭大运河,东连大汶河,北通黄河这里过去是漕运要枢,现在是蓄水滞洪的要地。这就是东平湖。今日东平湖,还像昔日那样壮观迷人么?那一回我们乘兴临湖,驾一叶渔舟跟随那性情豪放的老渔翁和他开朗多情的娇孙女,陪同京城来的朋友,再次领略了这方当今“蓼儿洼”的无限情韵。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游历东平湖时所吟咏的:“行到平湖意自宽,繁花仍须就船看。东平湖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的遗存水域,施耐庵的这部巨著在开头就写道:“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蛟龙。”当年的蓼儿洼便是现在的东平湖。沧海桑田,八百里水泊,如今虽仅余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水面,却依然有着天高水阔的意境。叶舟悠悠前行,渔家爷孙悠然地挥橹操篙,且不说老渔翁穿戴得衣帽整齐,就说眼前的这位渔家女吧,她玉颈上的项链闪闪发光,洁白的紧身连衣裙随风飘飘,太阳帽下摆动的马尾辫油黑乌亮,散开来当是披肩的黑瀑布,似一株亭亭玉立的出水芙蓉。我们正倾听老渔翁讲述当年湖上游击队在杨勇将军统一指挥下协助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渔家女见景生情竟敞开了嗓子:“六月里莲花哟摇清波,七月里采菱菱未落哟。哥哥摇橹哟船儿快,妹妺唱歌歌连歌哎…”富有水乡特有风味的歌声,逗引得那鱼燕、白鹭、野鸭等,或驻足鹤立,或凌空盘旋,或惊飞而去,更引来了远处应答的歌声,回旋萦绕在红莲碧波相映衬的乡湖画面上,恰如一章优美和谐的《渔光曲》。“这妮子是个野小子!”老人笑呵呵地望着唱歌的孙女,嘿嘿乐了:“俺个老伤残兵是不中用了。不怕同志们见笑自夸,俺这孙女不光嗓子好,还闹着参加了湖上民兵联防队,为抓‘偷鱼贼’还得了个‘一丈青’的浑号哩……”待孙女的歌声停后,老人才向前方一指,告诉我们:东平湖心的土山岛快到了。椭圆形的土山岛,据说历史上曾是九省御道,设有重兵把守,历代都是军事要塞,更是《水浒传》中英雄出没之地。传说“智取生辰纲”之后,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七个水浒头领为了躲避官府缉拿,便来到此岛寺院聚义,所以又有“聚义岛”的称号。水浒英雄战官军、仗义疏财、杀富济贫,都曾在这片水域中出没。是的,如今时过境迁。尽情放眼,我们只见惊起的水鸟,不时欢叫着掠飞进水天一色的白茫茫雾色里。此时,什么东岸的白佛山大佛、蚕尾黛色、黄石悬崖、长桥飞虹;什么西岸的昆崖瀑雪、腊山奇峰、司里佛崖以及子路读书处、程咬金耍斧坡、三阮故里石碣村等等,都如沉入湖下的清水石桥一般,统统隐进水帐雾幕之中了。说到沉埋于东平湖水下的清水石桥,它又名清河桥。据史载,它比现存最古老的赵州桥还要早建成5年。桥本宏伟壮观,桥南水泊风景秀丽,古有“小洞庭”之称,洄源亭坐落湖上,为著名胜迹。唐诗人高适路过此处,触景生情,写下了“沙岸泊不定,石桥水横流”的诗句。后来黄河决口,桥被淹埋水下,再也无法看到它的真面貌了。渔舟的轻游,我们渐渐望见了那座曾于唐代建筑过洄源亭、聚会过历代名人志士,而又建医院和兵工厂的土山岛,轻轻漂摇于绿波之中。它不知是在讲述红莲子救难民的传说,还是在追忆“水浒”、“响马”好汉们的义举不禁令人涌起无际遐思,不知不觉地唱起歌来:“泰山哟西南是东平“掬起一捧涟涟的欢笑,猛吸瓣瓣甜蜜的阳光……歌声未落,一条金灿灿的鲤鱼“刺棱”一声跃出水面。“好!”渔家女欢叫着扬篙一拨,鱼儿“乓”地一声落在船板上。不待去捉,鱼儿戏弄人似地又跃回碧波,溅起一串水花,也引出渔家女一串银铃般的欢笑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859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