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四中校园正中,有一个主席台,那是全校开大会时用的。对我来说,那不仅是开会的主席台,更是舞台——东平四中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表演的舞台,那时的文艺宣传队是校园里最灿烂明星集体,而幸运的我也是其中的一员,经常站在舞台上放歌。
当时的文艺宣传队有30人,有演员,还有乐队,指导老师是李聚田老师。李老师见我唱歌声音洪亮,字正腔圆,就让我担任歌舞队的领唱。每次演出,站在舞台正中领唱,心中都充满自豪,特别是每次演唱完毕,享受着观众热烈的掌声,心中更是美滋滋的,
李老师和蔼可亲,才气过人,指导有方。除了选定的剧目以外,我们文艺队表演的大部分节目都是他自写自编自导的,音乐也是由他选配的。那时,我们唱的歌曲有《南泥湾》《洪湖水浪打浪》等。因为我嗓音好,除了领唱,还常常独唱,我唱过的歌曲有《庆丰收》《翻身道情》《绣金匾》《赤脚医生之歌》等。
那时我们白天上文化课,还要学工学农,遇上劳动课,就去附近村子里干农活,收割呀,除草呀。因此只能在晚上排练节目,同学们都休息了,我们还要编排动作、排练歌舞,背台词、对台词,一遍遍地练啊练,不厌其烦,虽然比较辛苦,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大家都兴致勃勃,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记得我和段振业同学排练过一个小豫剧,名叫《男女都一样》。戏中一对老夫妇,老头为传宗接代重男轻女,老婆子思想开放。因为儿媳生了一个孙女家庭起了争执,通过苦口婆心的解释,老头最终打开了心结,新社会妇女能顶半边天,生男生女都一样,老头子茅塞顿开,高兴的把为生孙子积攒下的一篮子鸡蛋拿出来让老婆子煮上去。
一次排练,还闹出了一个笑话。剧本中,有句台词是“把这一篮子鸡蛋给煮上”,振业同学一激动说成了“把这一篮子猪蛋给鸡上”,当时在场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喘不过气来,按现在的流行说法——笑的裤子都湿了,可是,振业同学自己却并没有察觉,面对笑得人仰马翻的同学们,他却一脸的迷茫……
这样的“失误”“插曲”,活跃了排练气氛,给我们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那时男女之间是比较封建的,男女同学很少说话。学校更是有严格规定,不许谈恋爱,一旦发现是要被开除的。因而,排演夫妻之间的小戏时就显得很尴尬,如有亲近的场面都会闪开距离,该拉手的地方也不敢拉手,只有到了台上演出,才不得拉下脸来,将手拉在一起……为此,有不少善捕风捉影的同学,就制出来所谓的“绯闻”来,但舞台表演就是表演,在台下,演员们却是“一本正经”,不敢造次,因此,宣传队虽时有“绯闻”传出,却都经不起推敲,传来传去也就消声灭迹了。宣传队的同学们之所以演得好,行得正,当然还归功于指导老师李老师,他个人作风正派,对队员管理严格,使得文艺宣传队,风清月朗,同学们纯情谊深。
我们不单单在四中校园的舞台上表演,还去全公社各村庄演出。那时乡村没有电视,有个半导体收音机的人家都极少,文化娱乐极度匮乏,有一支我们这样的文艺队下乡演出,可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了。只要听说我们文艺队要下乡演出,乡亲们个个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早早地就来到演出地点等着。
我们文艺队每次下乡演出都是在春节期间,一是为了活跃乡村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政策,二是多演出几场,多锻炼提高艺术水平,为参加全县文艺汇演拿名次做准备。那时天气比现在冷,因演出服装要和剧情相匹配,舞台上一般不能穿棉衣,除非特殊剧情,比如在寒冬腊月的杨白劳。
尽管我们的小演员们被冷得直哆嗦,但还是个个热情洋溢,全身心的投入剧情,身临其境的表演,使得台下一阵阵欢呼,一阵阵赞叹。那时的观众只会叫好,或嗷嗷喊叫,或开心的大笑,都不会鼓掌。
时光如梭,转眼间,四十多年过去了,每每回忆起东平四中宣传队的点点滴滴,都无限的开心和快乐。
难忘的东平四的舞台,难忘的艺体组两间破旧的瓦房里;难忘的亲爱李聚田老师,难忘的亲爱的队友们,难忘振业同学那“给鸡上的一篮子‘猪蛋’,难忘东平四中那充满欢歌笑语快乐的青春时光……
(作者,董秀琴,东平四中文艺宣传队头牌演员。本文由作者和东平四中《母校情怀》编写组独家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特别感谢段振业先生的热心收征与精心编撰。祝东平四中——现东平县接山镇中学新老校友春日安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