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寺,近年去的较多,原因除了景色优美、文化厚重外,离我住的小区只有十余里,骑自行车也就半个多小时,刚甩开腿、出出汗的功夫就到了。
每个地方都有其不解的隐秘所在。看了三年的书,询问了很多人,别说这里落款模糊的摩崖隶书“大块文章”、篆书“抱璞”“层峦叠翠”没有弄明白是何朝何人所书,就连东边石崖上的行楷书“张师住在此,大定二十二年”这简单的十一个字都没能解读明透。这是清泉书院可见的最早实物文字啊。
清泉寺有关的最早记载,是出现在清朝光绪版的《东平州志》中,指出这里靠近杨山口,因此古时曾叫杨山口寺。后来因为此处有汩汩清泉,因此文士命名为清泉寺。明朝亚中大夫、总理紫荆等三关兼保定等处地方兵备道的尚庄书生李文芝有《过清泉寺漫成》《冬日重过清泉寺》两诗,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的山寺景色,可知至少在年前,这里已经不再称为杨山口寺,而以长流活水名为清泉寺。
(清泉活水)
(“张师住在此,大定二十二年”拓片)
闲时巡视石壁上的文字,每当看到“张师住在此,大定二十二年”之语,就惋惜清泉寺文化脉传之阻断。大定年间属于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时期,他勤政节俭,选贤治吏,轻赋重农,尊崇儒学,开创了“大定盛世”的繁荣鼎盛局面。此时,济水岸边的须城为山东西路的治所,它的辖域有东平府、济州、徐州等9州27县,以孙复、石介为先驱的北宋理学继续在这里有序传播,刘长言、张万公、黄久约、高霖、赵沨等人成为杰出代表。由于朝廷把儒、佛、道并重,因此地方豪族亦重视三教之设,清泉山年在此修道的张师,当是大道教创始人刘德仁的弟子之一。看清泉寺残碑,上有“大定十二年张”“高、黄二公皆文人”等存字,联想此时健在的东平名士,基本可以推知金朝此处道观的建设和位至参知政事的张万公有关,张万公职务为此时为尚书右司员外郎,虽然只是正六品,但却是名相徒单克宁的得力助手,属于朝廷新贵人物;另外两位文士分别是高霖和黄久约,他们均是大定年间成长起来的文士:高霖在大定二十五年(年)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那么年他当在家乡读书,为此才有时间参与大道教张师的布道活动;黄久约出生早于张万公和高霖二人,他是东平名相刘长言的外甥,属于孙复、石介理学的隔代弟子,其曾外祖刘挚、外祖父刘蹟均是著名儒士,舅父刘长言、祖父黄莘、父亲黄胜均喜诗乐文,为此黄久约有着浓厚的文化家传,年张万公为尚书右司员外郎、高霖还是一个苦学书生的时候,黄久约已经是奉旨撰写《大金重修东岳庙记》的中宪大夫、充翰林待制的正五品制诰颁发人员了,可见张师在清泉寺修炼的过程中,黄久约有着引领和号召作用,这一年,他还撰写了《大金重修中岳庙碑》,合作者为名士党怀英、郝史,可见黄久约的诗文书法均为金朝翘楚,也就间接表明张师是此时道教的骨干与领军人物,不然,他是难以撼动黄久约这位“文柄”给予某些支持的。可惜此碑碎成多块,现在可见的四块不能凑成完整的文字,一旦再有残碑问世,或许能够续写这段文坛逸事与传奇,让人们知道深掩的历史与古人道心。
清泉寺西北,有崖洞,深数米,可容身数人眠居。石上巨石有字:“关家庄龙泉观主郝师、王伯祥、陈师由知观郑师。郝志。至元十七年三月初九。同住一庵。”至元十七年为年,此时严实、严忠济父子相继的东平行台已经裁撤十余年,是木华黎子孙世袭统治东平路之时,由于元世祖忽必烈的打压,道教相对于佛教势力锐减,在这样的艰难处境里,龙泉观的全真教徒郝师、王伯祥、陈师、郑师等人在关家庄龙泉观的这个逼仄山洞里修行。由此记载,可知年清泉寺还是一个道观,名为龙泉观。几位修行者中王伯祥是全真道教华山派范圆曦的高徒,他在年曾是郡学生和道者双重身份,和以后官翰林学士承旨的阎复是同窗好友,到20多年后又和郝师、陈师、郑师等人一起在等人在龙泉观修行,可见几位炼师在全真道教中的不俗地位。
(全真教徒郝师、王伯祥、陈师、郑师等人在龙泉观的岩洞)
虽然大道教和全真教在理念上有着一定差异,但总体宣传诚以待人、清净无为的宗旨相同。随着全真教引起蒙元大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