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的前世今生
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是鲁西南的一颗明珠,也是黄河下游唯一的蓄滞洪水库,更是南水北调的枢纽,因其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被世人所瞩目。
但是东平湖被称为东平湖的历史并不长,清咸丰年间才被定名东平湖。那么东平湖怎么从大野泽演变成今天的东平湖的呢?
东平湖据有文字记载的生成演变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由远古时的大野泽,秦汉时的巨野泽,到宋、金、元、明时的梁山泊、安山湖,再到清咸丰年间定名东平湖,几经沿革,历尽沧桑,富有神奇色彩。
秦汉之前的远古时代,东平湖的前身称为大野泽。《尔雅·释地》载:“尔雅十薮,鲁有大野”,把大野泽列为古代十大湖泊之一。《汉书·地理志》载“大野泽在北,兖州蔽”,指明了大野泽的具体方位。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载”“大野即潴,东原厎平”。秦汉以后,大野泽又称“巨野泽”。唐代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说:“大野泽在巨野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其范围包括梁山、东平、郓城、巨野、汶上、嘉祥、济宁一带的平原洼地。北宋大臣韩琦曾描述:“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可见那时水域之广。巨野泽曾屡遭黄河决口泛滥,据《史记.河渠志》记载,西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年)“河决于刳子,(今河南省濮阳),东南注巨野”。这次黄河泛滥,使巨野泽泥沙淤积,泛区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宋代时巨野泽洼地湖泊逐渐向北推移至梁山一带,故五代时不再称巨野泽而称“梁山泊”。《宋史·宦官传》云:“梁山泊,古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渔之利。”这时,水势依然很大,这就是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上描写的“山排巨浪,水接遥天”“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的景象。金明昌五年(公元年)黄河大决阳武,在梁山泊分流长达近百年,遂造成严重淤积,以致济水湮没,菏泽垫平,湖水逐渐涸退,面积大为缩小。
明代时,古梁山泊只剩下马场湖、南旺湖、蜀山湖、任庄湖、安山湖等五个分散的积水湖,史称“北五湖”。《明史·地理志》载:“东平州西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积水湖,一名安山湖”,后人考证“安山湖即昔日之小洞庭也”。据清光绪《东平县志》载“清咸丰五年(公元年)河决兰封,灌入县境,安民山屹立洪波中……民田汇为巨泽”。因当时积水淹没地区绝大部分属东平所辖,故有“东平湖”之称。年,经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东平湖”。
作为黄河下游仅有的天然湖泊,如今的东平湖位于三县交界处与黄河及群山之间。作为黄河下游唯一的蓄滞洪区,东平湖在保证黄河下游安澜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山东黄河第一闸”的石洼进湖闸与林辛进湖闸、十里堡进湖闸、徐庄进出湖闸等水利设施实现了黄河与东平湖的双向良性流通。八里湾大闸将东平湖通过运河河道与南四湖联通,东平湖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实现了黄河、大运河、大汶河载东平湖的汇聚,呈现出“一湖连三河”的独特水文景观,也呈现出“青山环绕、绿柳垂岸,碧波荡漾、银鸥翔天”的迷人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