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小学,位于东平学背街,是一座有着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
近日,根据有关部门通知,东坡小学将和第二小学进行资源整合。
传承千年东坡文化,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东坡小学将不复存在?让人唏嘘不已。
东坡小学在我家附近,确实存在停车不便,办学规模偏小等问题。有关部门将东坡小学和二小进行资源整合,提高教学质量上来说,应该有很大积极意义。
我纠结的是资源整合后的校名问题。
按照我的观点,东坡小学的校名应该保留。
早在十多年前,因为拍摄纪录片《桥东》,当时已退休十多年的叶伟强老校长带我到东坡小学采访,我就被东坡小学内的嘉佑寺所震撼。古朴的嘉佑寺散发着浓厚的古文化气息,伴随着校园内的朗朗书声,让人心旷神怡。
嘉佑寺让人想起了嘉佑二年那场空前绝后的科举考试,哪一届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考生有苏轼、苏辙、曾巩、章惇、吕惠卿、程颐、程颢、张载……
九位宰相,八位文学大师,灿若群星闪耀苍穹,震古烁今。
全国以东坡命名的小学并不多,而苏东坡却是文坛“千古一人”。苏轼的诗、词、歌、赋、文章无一不出类拔萃,历史上没有哪位文豪像苏轼这样全才。苏轼一生创造了36个成语,是中国创造成语最多的人。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谪居惠州,是惠州文化史上的华彩篇章,把惠州在全国文化版图上的地位直接拉高了一个档次。苏轼在惠州居住很长时间的嘉佑寺,就在东坡小学内。
综上所述,如果东坡小学就此消失,我绝对特别遗憾和惋惜。
有人会说,二小的前身是观澜书院,即观澜小学,也是惠州市历史最悠久小学之一,如果把新合并的小学改为东坡小学,是不是对二小不公平?
我提出一个建议:把新合并的小学改为东坡小学,在正在建设的新学校中选取一所命名为二小,岂不是两全其美?
而且,二小在七十年代的校址还在塔仔湖边,与原来观澜小学并无校址上的传承。
我还提出一个观点,小学的校名直接用数字命名,太没有文化气息。从第一小学到四十几小学,在普通人的印象里,这些学校只是一堆数字,完全没有传承和美感。
举个例子,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我国公认的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大学,如果直接叫中国第一大学,第二大学,那还有一点文化味道吗?
我们不是大力提倡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吗?我们为什么不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方面给这些学校取一些好听的名字呢?
我来试着给“数字化”小学改改名字。
大名鼎鼎的第十一小学,位于桥西老城区,也就是过去惠州府的府城,取名为“惠州府城小学”如何?第十小学位于东平窑附近,取名“惠州宋窑小学”如何?
在我看来,有地域或者文化气息的校名,肯定要比冷冰冰的“数字化”校名要好得多。
一家之言,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