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变迁,朝代更替,生命如烛。在这些亘古不变的轮回中,佛山文明代代流传,始终保存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追溯古今,我们与故人路过同一片故土,抬头凝望同一片天空。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漫谈佛山文化,倾听佛山老故事。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是中国“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佛山古称“季华乡”,“佛山”之名,相传源于东晋。从前居民有句谚语“未有佛山、先有塔坡”。据地方典籍《佛山忠义乡志》记载,东晋隆安二年(年),有西域僧人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尊者来到塔坡岗(今塔坡街)结茅讲经,后僧人西还。至唐贞观二年(年),附近居民在塔坡岗上掘得铜佛三尊及石碑,有石刻对联“胜地骤开,一千年前,青山我是佛;莲花极顶,五百年后,说法起何人”,横额“塔坡寺佛”。后来人们重建塔坡寺供奉三尊铜佛,并立“佛山”石榜,把“季华乡”改名为“佛山”,塔坡成了佛山人心中的“佛山初地”。据史料记载,佛山起源于塔坡。从塔坡井的一滴水,延伸到整个古镇里的大小河流,南到东平河,北至汾江河,古代的佛山河道纵横如织,水网星罗棋布。河道对佛山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形成了以冶铁、纺织、制陶三大支柱行业为主的产业链。水哺育了佛山古镇,成为孕育粤剧文化、武术文化、饮食文化、商贸文化的源泉。佛山因河而富,因水而兴,可以说,佛山过去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佛山人民与水相依的历史。佛山的铸造业始于西汉,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以至“佛山之冶遍天下”。(图:佛山市地方志办)
佛山的纺织业以丝织为主。明清时期,佛山被誉为“广纱中心”。(图:佛山市地方志办)
目前,佛山正以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为抓手,持续推动岭南广府文化与日韩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佛山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佛山史话》、佛山档案方志、佛山新闻网、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等
编辑:梁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