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发展看阳东沿海行看东平三驾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阳东海洋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年,阳东区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海洋经济实现新跃升,深度挖掘海洋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把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加快实现蓝色崛起,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从今天起,《向海发展看阳东——沿海行》系列报道推出,逐一走访东平、大沟、雅韶等3个沿海镇,看他们面向大海,如何慎思良方,笃行发展。首先我们走进素有“南粤鱼舱”之称的东平镇。东平镇,位于阳东区东南部,南临南海,海域总面积近31.5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地,阳东区发展海洋经济的主战场。东平渔港是国家级中心渔港,每天有成千上万艘渔船从这里远赴深海捕捞,年均卸港量达5.7万吨。“根据市委统一部署,阳东区锚定目标,规划现代海洋牧场空间格局,围绕现代海洋牧场,对东平渔港开展升级改造,重点提升渔港专业码头、泊位、防波堤等基础设施,完善渔港交易销售,冷链仓储,精深加工、补给配套等综合功能,打造功能复合、产业兴旺、设施完善、国内一流的示范性海洋牧场综合母港,目前正在规划当中。”阳东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荣开说。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东平镇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如何把东平的地利以及港口优势发挥到最大,一直是东平镇固本强基、向海要效益的抓手。“东平镇沿海而建,依海发展最大的优势是海洋,最大的潜力也是海洋,我们有35公里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海洋资源,拥有国家级中心渔港,以及面朝大海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澳渔村,自然风光独特。近年来,东平镇新能源产业、现代渔农业和滨海旅游业蓬勃发展,千亿级清洁能源产业园、‘渔家风情浪漫小镇’旅游品牌、南部乡村振兴示范带、海洋牧场、美丽港湾等都是我们在持续打造的名片。”东平镇委副书记、镇长陈康说。海洋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近年来,东平镇紧紧围绕总体目标之一的“能源大镇”建设,对接国家重大能源战略布局,大力引进核电配套产业及海上风电相关产业,配合推进中广核研究院热室设施建设项目与中广核先进燃料研制中心项目建设,打造千亿级清洁能源产业园。年,阳江核电站6台机组平稳运行,阳江核电上网电量达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华能风电上网电量达3.5亿度,同比增长8.4%,产值1.87亿元。“自年1号机组商运以来,阳江核电上网电量逐年攀升。年,阳江核电上网电量再创新高,达到.29亿千瓦时。目前,阳江核电累计上网电量超亿千瓦时。此外阳江核电商运至今累计实现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累计纳税超百亿元,为当地经济增长、工业产值和GDP增长作出重要贡献。”阳江核电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杨剑兵说。21世纪是“海洋世纪”,而旅游业则是前景广阔的海洋产业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厚的海丝文化底蕴和独有的滨海风光,成为东平镇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史称“六澳之首”的大澳渔村,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港口,至今保持着明清的样貌,疍家民居及古商会、古银库、古炮楼等建筑修缮后焕发出新的活力。近年来,东平镇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着力打造特色民宿群,串联示范带沿线各村以及大澳环山休闲步道、飞龙寺、珍珠湾等特色景区,持续巩固大澳渔村国家级4A景区成果。“这几年的变化确实挺大的,村里发展了民宿,过来这边旅游打卡的人也越来越多。”一位渔民说。“海岸线挺好的,还有吃东西挺便宜的,民风都挺好的。”一位游客说。“这条街搞得特别好,一直到珍珠湾那边,都很好玩。现在我们东平20多家民宿,把这边的沙滩弄得很好,特别漂亮。吸引了外地游客来这边。”阳东区东平镇民宿协会会长冯国次说。能源、渔业、文旅三驾马车齐驱,东平镇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蓝色发展路径。年,东平镇常住人口3.71万人;累计完成公共财政收入万元,同比增长32.9%。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68亿元,总量排位为全市镇(街)的第二位。登高见远帆,望远知差距。在向海发展的赛道上,东平镇对自身的局限和不足有着清晰的认知。东平镇镇长陈康表示,要在发展中不断求变,特别是面对周边同样沿海的镇村,要摒弃“单打独斗”的固化竞争思维,主动寻求新型的“竞合”关系。“我们将坚持产业强海、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三步走,做好海洋资源保护、利用和发展工作,以向海产业为纽带,打造临海产业集群,延长农文旅产业链,实现海洋生态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东平镇委副书记、镇长陈康说。南方+记者杨世华通讯员钟俊柳黄惠明彭小彦陈志勇杨世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887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