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冬雨过后,阳东区东平镇北环村出现一片忙碌的冬种景象。
12月21日是冬至,尽管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但北环村山边自然村的李姨也没趁着节日闲下来,一大早就扛着锄头来到一片已经种上农作物的田里,忙着疏通田埂,排掉田里过多的雨水。
然而,这并不是李姨自家的农田,她是来帮工的。原来,北环村与阳江市漠阳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签订了亩土地流转合作协议。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片的土地已经铺设好水肥一体化的灌溉设施,一垄垄铺了塑料薄膜的田垄上,已冒出一株株嫩绿的幼苗,为萧瑟的冬日平添几抹亮色。不远处,一台拖拉机正在收割后的水田上耕作,“轰隆隆”的声音响彻田间地头。
“我们已经种上约亩板栗南瓜,接下来还会种植圣女果、红薯等农作物。”阳江市漠阳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伯初告诉记者,板栗南瓜在明年3月中旬陆续收获后,紧接着种上水稻。
在此之前,北环村曾有大片土地处于长期丢荒的状态。“被公司承包的土地中,原先大约有亩旱地已经丢荒10多年,其余大部分土地的利用率也并不高。”北环村党支部书记范志慧说。北环村临海,田地多为盐碱地,加之早造水稻收成差、经济效益不高,很少村民愿意种植。晚造水稻也并非所有村民都种,种植糯米糍荔枝、浅海捕捞、外出务工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
耕地撂荒现象急需解决。年,阳东区被列入广东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该区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纳入阳东区“融湾先行”十大攻坚项目之一。对此,东平镇委镇政府与驻东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将上述两项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经多番商讨和考察,东平镇委镇政府与帮扶工作队指导各村经济联合社将农民已经承包出去的撂荒地进行回收,经公司统一流转出租,通过“公司+经济联合社+农户”的模式解决承包地碎片化问题,提高农田使用效率。
北环村便是东平镇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新模式的引入让北环村集体通过收取土地流转服务费、农产品销售服务费等,每年可增收约5万元。村民每年通过土地租金、社会化服务费、农办补贴等费用,每亩可增收至元。
同时,公司还雇佣当地村民参与本村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耕种等劳务工作。“自家事情不忙时就来做工,这次我已经工作了10多天,工资按每日元结算,能获得近元的收入。”李姨表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既能赚钱补贴家用,又不耽误自家的工作。
据介绍,东平镇良洞、瓦北两个村也与阳江市漠阳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土地流转合作协议。下一步,该镇将把上述3个村作为试点,把“公司+经联社+农户”这种模式在全镇进行推广,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工作,争取在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切实增加村集体、村民收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