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绝地逢生黄河刀鱼消失殆尽,长江

1、东平湖里的鱼资源。黄河水域“无鱼可捕”的窘境已持续数年,并非危言耸听,除去黄河入海口,还有少量撒网的职业捕鱼人外,近三十年里数万捕鱼人舍弃祖辈流传下的传统,从事了新的职业。这里既有政策原因,更多是鱼资源匮乏,单靠每日的渔获,不足以养家糊口。与黄河一河相连的东平湖,也经历了类似剧烈的变革,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建国初期是东平湖最辉煌的时候,每年的捕鱼量处在黄河各区段的前列。黄河鲤鱼肉质紧实、味道鲜美,古时常当作珍品贡献宫廷大臣享用。鲁昭公曾特意赠送孔子一条金鳞赤尾的黄河鲤,祝贺喜得贵子。黄河鲤逆流而上、百转千折进入东平湖,在这里交配、繁衍,每年的4/5月份常看到跃出湖面的黄河鲤,东平湖的年捕获量一度达到数千吨。另一个值得炫耀的珍品是黄河刀鱼。和现在动辄四五千、甚至万元一斤的价格不同,50年代的刀鱼年产量达吨,价格低廉,几乎家家都能消费得起。并且东平湖里的刀鱼有其他鱼种难以比拟的优势。黄河刀鱼善于洄游,每年春节的2月底至3月初,大量刀鱼汇集在黄河口,几乎同时逆流而上,部分在黄河支流交汇口的位置产卵,部分则是潜入东平湖,在湖里选择岸边浅滩、水流轻缓的位置,将鱼卵附着在绿色植被上孵化。并非刀鱼多么勤勉,繁殖季节黄河口处,海水盐度高抑制刀鱼的性腺发育,逼迫它向淡水区游弋;东平湖水流缓慢、食物丰富,恰是刀鱼最理想的栖息水域,刚逆流到达东平湖的刀鱼,性腺发育成熟、盐分已褪净,正是肉质新嫩、鲜美的时候,这是长时间呆在湖泊里的湖刀和栖息在海口的海刀始终无法达到的味道。2、东平湖经历的变迁。东平湖50年代的黄金时期只持续了几年,便接连发生巨变。黄河泛滥问题自古以来困扰着两岸人民,比如年的黄河大水,梁山的大陆庄民埝决口,数万立方的黄河水倒灌东平湖,冲破西侧的堤坝,多平方公里土地、农田受灾。所以建国后围绕东平湖的防洪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年将东平湖设为了黄河的自然泄洪区,最最终形成以老湖区为第一泄洪区,新湖区为第二泄洪区的格局,总泄洪面积达到了平方公里。年第五期防洪施工完成,这时的黄河与东平湖以兴建起了大坝、水闸,向黄河注水实现了可控、可挡,但大坝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屏障,自此黄河刀鱼再也不能洄游至东平湖,东平湖刀鱼的捕获量连年递减。需要指出的是,东平湖多次发生旱灾,经历过这些场景的老渔民回忆:湖底的泥土龟裂,一些死去的干瘪小鱼、小虾,嵌入在泥块里,散发着腥臭味。这个时期不光是刀鱼,包括鲤鱼、白条、翘嘴统统消失,只有一些顽强、耐饥渴而定黑鱼,钻入深处的淤泥里,靠着皮肤释放的黏液躲过了一劫。年后农业生产大规模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粮食产量不断创新高,受此影响,东平湖的渔业养殖业开始了承包制。各家网箱、围网密集分布,除去几个洪涝干旱外,每年的渔获产量逐年提升。商业化的养殖,经济效益好的鱼种得到重视,像一些习性娇贵、条件苛刻的刀鱼、鳡鱼几乎绝迹。另外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投放颗粒饲料,水质富营养化、水体变色、异味情况越来越严重。年为恢复东平湖的生态环境,大约1.8万亩的围网水域被清理,各种乱捕的渔船设备被禁止、限制。相反,东平湖里增殖、放流的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原有的稀有鱼种再次回归,包括金鳞赤尾的黄河鲤鱼。3、南水北调充实东平湖的鱼资源。自年以来,南水北调工程陆续展开,意味着大量南鱼开始北上,像鲈鱼、鳊鱼等在北方的河流里偶尔能发现。东平湖此时忙于经济鱼的养殖,显然对这些外来鱼并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包括已经脱胎换骨的长江刀鱼。原本长江刀鱼从入海口逆流而上,在各大河段完成产卵、交配,与东平湖毫无瓜葛。但随着南水北调的顺利实施,南北河流、通道打通,先前被黄河刀鱼丢弃的最佳繁殖地,如今成了长江刀鱼的住所。至此东平湖里的刀鱼数量逐年递增,渐渐也呈现出区别:一种是跟随流失刚到的长江刀鱼,路途遥远、机体得到锻炼、性腺发育成熟,肉质新鲜,价格了高出不少;一种是常年“蜗居”在东平湖里的刀鱼,口感也差了许多。这种差异也不断被消费者发现、认可。随着东平湖水资源、鱼资源的恢复,在保证防洪、泄洪作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开发、利用东平湖,则显得无比重要。近年来围绕东平湖的观光旅游、水泊梁山文化宣传也在逐步推进,也许相比养鱼、捕鱼,这才是值得深挖的宝藏。原创:老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97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