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争鸣中,“施彦端——施耐庵说”甚盛,认为《水浒》是苏北施彦端以张士诚起义为原型而创造的,那么——《水浒传》的原型是张士诚起义吗?关于《水浒传》的原型是张士诚起义的说法,以曹晋杰、宋步楼的《水浒传》与《张士诚起义》一文为代表。该文说,施耐庵即兴化施彦端,曾为张士诚的参军,为总结张士诚起义的教训而写《水浒传》。曹晋杰等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第一,《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直接取材于张士诚的队伍。宋江的原型就是张士诚。他每到一地都“出榜安民”,所以《水浒传》写宋江爱护百姓。《水浒传》中的武松是根据张士诚的部将卞元亭的事迹创作的。“武松打虎”,取材于卞元享打虎。《水浒传》中的阮氏三雄和张顺的原型是张士诚部队里善水战的“十条龙”。第二,情节相似。晁盖中箭取材于张士义(张士诚之弟)中箭。张士诚起义后,接连打下了奉州、高邮州、扬州、通州,《水浒传》据此写了打唐州、青州、大名府、东平府、东昌府。第三,《水浒传》编年为26年,元末农民起义从弥勒教主起义到朱元璋称帝,一共27年。第四,梁山泊的原型是兴化得胜湖。我们认为,曹文的论证是-种附会和索隐。首先,宋江每到一地,并不出榜安民。《水浒传》第66回说张青、孙二娘在铜佛寺前,“放起火来。此时北京城内百姓黎民,一个个鼠窜狼奔,一家家神号鬼哭。四下里火光巨天,四方莫辨。刚投降过来的官军军官蔡福,看不过去,找到柴进说:“大官人,可救城百姓,休教残害。”柴进见说,便去寻军师吴用。比及柴进寻着吴用,急传下号令去,教休杀害良民时,城中将及损伤半。”这与曹文所举张士诚爱护百姓的光景相似吗?至于武松打虎的取材,众所周知,取材于元杂剧《折担儿武松打虎》。说《水浒传》中的武松的经历跟卞元享极相似。其实一点也不相似。卞元亨杀过嫂、杀过都监、判过刑吗?卞元亨在农民起义中折了臂了吗?武松取材于《武行者》而不是根据下元亨的事迹创作的。至于阮氏三雄的形象,取自《宜和遗事》,张顺取自元杂剧《张顺水里报怨》。难道《宜和遗事》和元杂剧也取材于张士诚起义吗?其次,曹文说晁盖中箭取材于张士义中箭。晁盖中箭是头领交替,张士义中箭是头领交替吗?说张士诚起义后接连打下四州,《水浒传》不是晁盖上山后马上就攻城夺地。《水浒传》打青州、打大名府也不是“接连”打下的,打的情形也完全不相似。曹文的“对照表”是:《水浒传,中有人中箭,张土诚起义也有人中箭;《水浒传》中攻打了城市,张士诚也攻打了城市。曹文说,梁山的队伍由13路组成,元末农民起义也有十三四路。梁山的队伍是13路组成了-路,元末大起义的各路起义军也组成了-路了吗?《水浒传》哪一路影射朱元璋?哪一路影射刘福通?哪一路影射韩林儿、陈友谅?再次,在编年时间上,对张土诚,曹文不是从张士诚起义算起,而是从弥勒教起义算起;对《水浒传》,不是从晁盖上山算起,而是从高俅“托得柳大郎家,一住三年”算起。这种算法,完全是为了附会。最后,曹文说梁山泊的地点背景取景于兴化得胜湖。不对,写梁山就是取景于梁山,梁山有山,兴化有山吗?梁山附近有郓城、寿张,兴化有吗?至于水景,不是取景于得胜湖,而是取景于东平湖。《水浒传》如果是苏北人写苏北事的话,一定写一些去苏北活动的情况;一百单八人中也一定有不少苏北人。可是设有。梁山打过离梁山很远的华州、九江、无为,但恰恰没去过苏北,尽管史书上:和碑碣基志上多处写到宋江去过苏北,并且是在苏北投降的。我是书之味,期待在评论区与大家畅聊水浒。文章原创,图片采集于网络,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