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地理知识错误很多。例如作者搞不清楚梁山和东昌府的位置:
宋江又道:”目今山寨钱粮缺少,梁山泊东有两个州府,却有钱粮,一处是东平府,一处是东昌府。我们自来不曾搅扰他那里百姓,若去问他借粮,公然不肯。今写下两个阄儿,我和卢员外各拈一处;如先打破城子的,便做梁山泊主,如何?”
宋江此话中说东平、东昌在梁山泊的东面,这就是一个明显的错误表述。东平府即现在的山东东平县,的确是在梁山的东面;但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却是在梁山的正北方,显然不熟悉北方地理的施公在这里又犯了一个方位上的错误。
《水浒传》第五十二回至五十四回详细记述宋江、吴用率领八千多队伍自梁山出发向北去攻打高唐州。初战失利后退五十里安营扎寨,应该是在今天的茌平县境内下寨,高唐州也向东昌府求救兵,理应经过茌平县。为什么书中没有提及茌平县?是作者再次把茌平县地理位置搞错了吗?我们看看茌平的历史变迁。
秦行郡县制,置茌平县,属东郡,治茌平(县城在韩集乡高垣墙村)。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改茌平县为功崇县,东汉武帝刘秀25年改功崇县为茌平县。这一段时间较短约17年。
晋、南北朝治鼓城(县城在今茌平县乐平铺镇土城村),县城因为黄河水患搬迁。
北齐(公元年—年)并入聊城县一直到隋初(公元年)复置茌平县,治兴利镇(县城再次搬迁到今杜郎口镇杜郎口村),茌平县大约中断30年。这是第一次并入聊城县。
隋末(公元年)并入聊城县,到公元年唐高祖李渊复置茌平县,这是第二次并入聊城县,时间很短。
公元年(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将茌平县并入聊城县。这是第三次并入聊城县。大约五百年以后到公元年刘豫复置茌平县,县城一直在今位置。公元年金灭北宋,山东陷入金国统治。公元年金太宗下招,立扶宋朝降臣原济南知府刘豫为皇帝,国号“大齐”历史称“伪齐”。大齐主要替金国统治该区域的汉族人民。
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时间约在公元—年。这一阶段茌平县已经并入聊城县。宋江率领队伍自南向北攻打高唐州,不是绕开了茌平县,也不是《水浒传》作者搞错了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