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人王祯一个很有意思的中国古代农学家

王祯这个人太有意思了

他当县令期间,没有按部就班,而是扎扎实实务“正业”,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发展农桑,编写出了一部《农书》,是继贾思勰《齐民要术》之后的又一部杰出的农业科学著作。王祯也被评为“中国古代四大农学家”之一,与汉代的汜胜之、南北朝的贾思勰和明代的徐光启齐名。

更有意思的是,王祯在《农书》的最后,还附撰了一篇《造活字印书法》,记述了他亲手研制的木活字版印刷术。他的这一发明,解决了毕昇“胶泥活字印刷”的存在的很多弊端,直接导致了明清时期印刷书数量的几何式暴涨,让他成为“活字印刷界的王者”,是他而不是毕昇成为继蔡伦以后第二个入选造纸工业世界名人堂的中国人,光耀古今。

他还是一位农业机械家,也是“工学家”、发明家,同时还是一位诗人。他设计和绘制了大量比较复杂的农业机具图,并对一些早已失传的机械,多方征求研究,使其复原,并进行了改造创新。他的诗被清代顾嗣立收入《元诗选》中,称为《农务集》。

不走近王祯,不知道他到底有多伟大;越认识和了解王祯,越觉得他不但很有意思而且很伟大。

王祯《农书》:中国古代最有魅力的农书

王祯(-),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历史记载中关于他的史料很少。我们只能根据有限的文字去触摸他对人类贡献非常大的人生。

元朝时期的东平,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元初就已经文人荟萃。早在窝阔台时代,万户严实就曾经在东平“兴学养士”,当时的很多名士,如李昶、王磐、徐士隆、李谦等都曾在东平先后设帐授徒,培养了一批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人才,著名的有徐琰、申屠致远、孟祺等人。

王祯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平人,自然得到了教育上的实惠,他拜当时的孟祺为师学习知识。孟祺不是一般人,曾任山东西道劝农副使,相当于山东农业部门的二把手,参与过《农桑辑要》一书的编写,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学家。

受老师的影响,王祯出师后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认为,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所以作为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否则就无法担负劝导农桑的责任。因此,他留心农事,处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每到一地,他都传播先进耕作技术,引进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同时,王祯“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据《旌德县志》的记载,他在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期间,有一年碰上旱灾,旌德多山,大部分是山地。眼看禾苗都要旱死,农民心急如焚。王祯看到旌德县许多河流溪涧有水,想起从家乡东平来旌德县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种水转翻车,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没有丝毫机械设计经验的他,愣是凭着记忆将水车画出来,又召集木工、铁匠赶制,组织农民抗旱。就这样,水转翻车使旌德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得救。

他担任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尹期间,以奖励农业和教育为主要任务,经常购买桑树苗、棉花籽教导农民种植,鼓励他们种好庄稼。旌德、永丰两县民众对他十分敬重,念念不忘。

中国的古代的农书很少。先秦的农书只在《吕氏春秋》中保存了一些片断;汉代的《汜胜之书》只残存了字,已经无法窥见全貌。南北朝北魏的《齐民要术》虽然具有农业全书的性质,但在总论方面,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在粪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没有专篇论述,至于“农器图谱”就更加欠缺了;南宋的《陈旉农书》虽然在理论体系方面有重要发展,但是只述及了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耕牛和蚕桑,尚不具备农业全书的性质。早于《王祯农书》40年成书的《农桑辑要》是元初官撰的农书,以记录整理为主,没有大的创新,并且主要是适应北方需要的农书。通过旌德县的那次抗旱实践,王祯深刻认识到,很多群众对农业知识以及先进农业机械的的掌握还非常欠缺,他认为为了让更多的群众能够掌握更加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编写一部覆盖更加全面的农业科普的书籍非常重要。于是在任旌德县尹期间,他就参考自己老师编写的《农桑辑要》,开始了《王祯农书》的编写。这部农书直到他调任永丰县尹后才完成。元仁宗皇庆二年(),王祯又为这本书写了一篇自序,正式刻版发行。

《王祯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前人在农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广义农业生产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成为当时整体性最好、系统性最强,且涵盖中国南北内容最丰富的农书。是继贾思勰《齐民要术》后又一部杰出的农业科学著作。王祯也因此被评为“中国古代四大农学家”之一。曾有西方学者指出,王祯《农书》是中国古代最有魅力的农书。

《王祯农书》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个部分组成,全书十三万余字。全面反映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旱田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水田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实践的真实样貌,书中绘制的《授时指掌活法图》《全国农业情况图》准确记录了当时全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农桑通诀》为全书的总论,从整体上介绍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生产经验的总结,不仅系统论述了开垦、播种、施肥、收获、储藏的生产全过程,而且论述了家畜禽鱼、果木蚕桑等各种动植物的育养知识。《百谷谱》则是具体就各种谷物、蔬菜瓜果、棉花、茶叶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说,并把各种作物分成了若干属类。《农器图谱》介绍了各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该书涉及了各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品种、起源和栽培技术,以及各种林木的种植、家畜的饲养、虫鱼的养殖等等方面。

可以说,《王祯农书》涵括了广义农业上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广泛涉猎农林牧副渔业多个层面,是一部内涵丰富、展示全面的农学全书,继承并且超越了以往的各种农书。王祯还革新了贾思勰对北方农业耕种的定义。自《王祯农书》之后,北方旱地的耕作方式开始讲究深耕细耙。而我们现在常说的“农家肥”概念,也是王祯提出的。

木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广泛应用的里程碑

在活字印刷术出现以前,图书主要靠抄写。抄写所费的人工和材料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因此当时只有富贵人家才有资格藏书。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后,让图书获得了一日千里的发展,也让人们的藏书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毕昇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但那是用胶泥为材质做成的活字。虽然活字印刷已经让当时的印刷技术发生了根本性革命,但胶泥材质的活字不容易固定油墨,印出来的字有的模糊不清;胶泥也不能长时间使用,用几次就要重新做,非常不方便。毕昇在北宋发明活字印刷后,这项技术直到元代都没有全面推广。就是因为泥活字的诸多不便,让很多人宁可手抄,也不用印刷。因此,活字印刷自发明后,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王祯革新活字印刷的想法很偶然。他在旌德县当县令的时候主编了《旌德县志》。在编印的过程中发现泥活字实在是太麻烦了,于是产生了使用更加灵便木活字的想法。想了就干。他立马聘请工匠,用了两年时间,刻了3万余木活字,试印6万余字的《旌德县志》。为了让排字工人更高效,他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活字以声韵为单位顺序放进盘子里,每个工人左右各1个排字盘,找字的时候按韵取字转动盘子就行,不需要再来回不停走动。以前是人找字,现在是“字就人”。结果不到一个月,就印成百部,而其效如同雕版一样清晰。王祯大获成功。

于是王祯另写一篇《造活字印书法》附于《农书》后,留下了他实践成功的活字技术。他这样述其心志:古今此法未有所传,故编录于此,以待世之好事者,为印书省便之法,传于永久。在这篇文章中,王祯还记录了他独创的轮盘排字架并留有图样。文章中,王祯一共总结了六步工艺,以上造轮并取字占其中两步,其他还有如何刻字、如何锼字修字、如何嵌字、如何刷印等。其法之大要,先用雕版技术在板上刻好字,然后把每个字都锯开使成为活的字模,最后在“盔”内紧固排版。至于他是怎样克服木活字“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等难点,就要靠我们深入研究了。

而木活字出现后,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全国便普遍使用了。自此,活字印刷才真正大行其道,而王祯的贡献可以说居功至伟。年,王祯成为蔡伦之后入选造纸工业世界名人堂的第二个中国人,彰显了他在造纸印刷行业的国际地位。

心怀百姓,他是一个深受人民喜欢的好官

王祯在元成宗元贞元年()任宣州旌德县县尹;后于元成宗大德四年(年)调任信州永丰县县尹。他在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不少好事。

据《旌德县志》记载,他在县尹任内,一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从未搜括过民财。不仅如此,他还捐出自己的部分薪俸,办学校、建坛庙、修桥梁,兴办了不少造福于民的公共事业。此外,他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有病的人。他在任期间,积极劝农兴桑、发展农业生产。

在他的《农书》里,对古代兴修水利、劝助农桑的地方官,如汉代颍川太守黄霸、渤海太守龚遂等人极为推崇。史书上称这些人为“循吏”,意思就是奉公为民的“好官”。王祯认为地方官应当以这些循吏为榜样。他对那些只知道欺压老百姓不知道为百姓办实事的昏官进行了揭露。他说,这些人自己都不懂“农作之事”,“安能劝人”。他们常以劝农为借口,前呼后拥地下乡敲诈勒索,名为“爱民”,实是害民。他还说,这些当官的只以“骄奢为事”,从来不想一想所享用的一寸丝、一口饭都出自“野夫田妇之手”,他们横征暴敛,尽力搜括民脂民膏来养肥自己。他的言行充满了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也让他被两地人民称赞和怀念。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官一时,心想发展,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大胆创新,泽被后世。这就是王祯,一个让我们从内心深处敬仰的人,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骄傲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831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